close

大同與小康

四庫全書

1.清乾隆38年編纂,9年成書,收3050種書籍79337230萬頁8億字

2.收先秦到乾隆前經()()()(灰黑),張潮幽夢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三皇

史記:伏羲、女娟、神農 尚書:燧人、伏羲、神農

▲十三經(南宗/光宗/淳熙年)

三經:詩、書、易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四子: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周禮:

1.原名:周官,相傳周公所作,西漢劉歆改稱周禮

2.內容:作者理想中政治制度和百官職守

3.全書分別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冬官已亡佚,以考工記代

4.所載制度設計精密,對後代政治制度影響大

5.注疏: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儀禮

1.漢只稱禮經,禮的經文,因內容以古代儀禮為主,多與士有關,又稱〈士禮〉

2.內容記述上古冠、婚、喪、飲、祭,儀禮共17

3.先秦六經、西漢五經皆稱儀禮

4.作者: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以為孔子所訂

5.注疏: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6.史記稱士禮,劉歆七略稱禮經,後漢書最早稱儀禮

禮記

1.作於戰國至秦漢年間,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2.先秦禮制,闡述禮制的用意、修身做人的準則

3.內容:政治制度(王制)、法律規範(曲禮、內則)、道德哲理(大學、中庸)、器物儀節(冠義、喪大記)

4.本文附於儀禮篇中的記

5.源流:受禮學於后蒼,各自從秦漢以前各種儀理論著,戴德所選編稱大戴禮記簡稱大戴禮、大戴記,戴聖所選編稱小戴禮記簡稱小戴禮、小戴記

6.注疏: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7.價值: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儒家思想演化痕跡,戰國、漢初儒學重要資料,三禮之首

8.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小戴禮記大學、中庸朱熹抽出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先秦

六經「六藝」

詩、書、禮、樂、易、春秋

西漢

五經

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

詩、書(尚書)、易、禮(儀禮)、春秋

五經正義

詩、書、易、左傳、禮記

十二經(開成石經)

論語、孝經、爾雅、儀禮、周禮、禮記、易、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春秋左氏傳、詩、書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

十三經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儀禮、周禮、禮記、易、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春秋左氏傳、詩、書

 

詩經

西周初–春秋中期

孔子刪編成定本

非一時依第一人之作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依文體性質分:十五國風、二鞏雅、三

戰國策

春秋-楚漢興起

西漢劉向定名,北宋曾鞏校正

非一時依第一人之作

國別史,十二國策士遊說各國、列國之間利害折衝之事,研究戰國歷史重要典籍

禮記

1.西漢戴德、戴聖各自輯錄成書

2.戴聖 小戴禮記盛行

非一時依第一人之作,舊說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戰國至漢之間論禮文章總集

呂氏春秋

戰國-

秦相 呂不韋集門下客共同編撰

 

戰國末期一部政治理論散文彙編,內容儒、道

、墨諸子百家,是雜家。取材廣,古代史料保存有大貢獻

世說新語

南朝宋

劉義慶集門下客共同編撰

 

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二百年間名士言行軼事,中國記敘軼聞雋語筆記小說代表

資治通鑑

北宋

司馬光主撰

宋代皇帝治理國事借鏡

上起戰國三家分晉,下至五代結束。編年體通史。

古籍異稱

:詩經、詩三百 今專指毛詩

周禮:周官

禮記:小戴禮記

:書經、尚書

四書:四子書

左傳:左氏春秋、春秋左傳、春秋內傳

:周易、易經

荀子:孫卿新書

國語:春秋外傳

:儀禮、士禮

呂不韋〈呂氏春秋〉:

呂覽

戰國策: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脩書

史記(司馬遷):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劉安〈淮南子〉:淮南鴻烈

 

新五代史(歐陽脩):五代史記

劉義慶〈世說新語〉:

世說、世說新書

 

老子:道德經、道德真經

蕭統〈昭明文選〉:文選

 

莊子:南華經、南華真經

紅樓夢: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陵十二釵、金玉緣

 

今文經:隸書=通行漢 古文經:蝌蚪文

▲戴聖,字次君

第一段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說明大同小康時代已過解釋孔子為何感嘆

主旨:透過弟子的提問帶出內心對大同與小康的憧憬、唏噓

第二段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政治 用人處事態度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社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人之老近,孟子:「人人推己及人」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經濟 開發資源與人共享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治安 民風淳樸

大同→德治中心思想「仁」

段旨:說明大同之治天下為公,政治社會經濟治安的面向

第三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君主視天下為私產,人們各存私心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說明六位英明統治者,能善用禮儀治國安民是小康社會成功例子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小康社會以禮修身治民

段旨:論述小康之治組成條件,以天下為家為精神涵養

賞析:

出處:禮記.禮運

主旨:儒家追求大同世界政治理想

背景:孔子參加魯國蜡記後,感嘆當時魯國禮治敗壞,言偃發問暢論大同小康,政治社會經濟有不同狀況

特色:排比對偶成文,氣勢不凡。兩面論述,對比鮮明。

價值:孔子論述禮內容、形式、起源、作用、精神,儒家禮治主義思想大綱

大同思想對中國政治有影響

 大同

 小康

五帝

三代之君

天下為公

天下為家

內政:選賢與能

外政:講信修睦

內政:大人世及以為禮

外政:城郭溝池以為固

社會制度

1.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男有分,女有歸。

社會制度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禮義以為紀

經濟制度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經濟制度

貨力為己

社會景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社會景況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孔門四科十哲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端木賜)

政事:冉有、子路(仲由)

文學:子游、子夏

arrow
arrow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