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 論文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文學批評專文

建安文學

1.三國初東漢獻帝建安年間

2.經黨錮、黃巾、董卓空前混亂,文人飽經戰亂

3.代表人物:三祖陳王

1魏武帝曹操2魏文帝曹丕3魏明帝曹睿4陳思王曹植+建安七子(鄴下七子)

4.社會動亂施展濟世抱負成主題

5.文學轉抒個人情志

6.風格沉雄蒼壯健勁

7.魯迅稱文學自覺時代

建安七子

孔融

文舉

1.散文

2.曹批評: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3.剛直放縱→奮筆直書,以氣運詞

言盡意暢,無所矯飾

4.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讓梨、想當然耳

薦禰衡疏

與曹公書論盛孝章

陳琳

孔璋

1.書檄

2. 曹丕評: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3. 劉勰: 琳、瑀章表,有譽當時。恐璋稱健,則其標也。

4.文癒頭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飲馬長城窟行詩

王粲

仲宣

1.文學成就在建安七子中最高,以詩賦著稱

2.劉勰:七子之冠冕乎

3.創作分前後:前期憂國憂民、自傷身世;後期頌揚曹操、建功抱負

4.倒屣相迎:勤於學習

前期:七哀詩、登樓賦

後期:從軍詩五首

徐幹

偉長

1.辭賦

2.曹丕評:時有齊氣

3.所著 中論 現存建安七子唯一的子書

中論

室思 詩六首

阮瑀

元瑜

1.書檄

2.曹丕評: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3.體弱多病,作品多流露悲觀

駕出北郭門行

應瑒

德璉

1.曹丕評:和而不壯

2.詞賦多,奉和應命之作

3.詩多寫離居飄零感嘆

《別詩》兩首

劉楨

公幹

1.詩歌建安七子中最佳

2.曹丕評:壯而不密

3.鍾嶸詩品列為上品: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

贈徐幹詩

贈從弟詩三首

 

#中國文學批評名作

1.典論.論文 魏 曹丕:中國文學批評專文

2.文賦 魏 陸機:文學創作理論

3.文心雕龍 梁 劉勰:中國文學批評專書

4.詩品 梁 鍾嶸:中國第一部詩歌批評專書,分上中下三品

5.二十四詩品 唐 司空圖

6.六一詩話 宋 歐陽脩:中國第一本詩歌賞析隨筆

7.滄浪詩話 宋 嚴羽:宋元明清 四潮詩話第一人

8.人間詞話王國維:以詞為主,提出境界說

 

昭明文選

1.梁 昭明太子蕭統編選 原名:文選

2.上選秦漢下迄齊梁,一百三十位作家,七百篇語文辭賦,分為38類

3.事出於沉思,義歸平翰藻

4.楚辭、漢賦、六朝作家作品所占分量最大

5.不選經、子部篇章,史書只選思想文采論贊

6.唐 李善《注》有價值,另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臣注》,兩者合刊稱為《六臣注》

7.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8.1宋代俗諺「文選爛,秀才半」,後人學習文體作法的範例

2漢魏文學創作增加,文體趨精細,研究魏晉南北朝以前文學作品重要參考資料

9.著名篇章:李斯〈諫逐客書〉、諸葛亮〈出師表〉、曹丕〈典論論文〉、左思〈詠史〉八首、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佚名〈古詩十九首〉

 

※典論論文

1.出處:昭明文選

2.體裁:論說文

3.批判文人相輕陋習,認為必須審己以度人避免自以為是的毛病

4.評建安七子的作品風格

5.強調文章體製不同,通才能兼擅各體。奏議宜,書論宜,銘誄尚,詩賦欲

6.文以氣為主,作品風格取決於作家情性、氣質

7.論文章的價值和作用:經過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8.價值: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9.影響:1由經學時代走向玄學時代2由側重文學外部規律到研究文學內部規律

3儒家經世致用到老莊文藝觀美學

文中以駢散相間善舉事例相證全文評敘有致,文末對生命傷感,嘆息七子已逝,唯文章留世,勉人著述同時,流露懷人之悲

 

曹丕  子桓 曹操次子,自幼聰敏,博通驚傳百家之學,善騎射,好擊劍,隨曹操四處征戰。為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王太子。曹操死,繼任丞相、魏王篡漢,自立為帝,國號魏,年號黃初,在位七年即逝。致力從事著述,與曹植、曹操同為文壇領袖合稱三曹。和建安七子交遊往來,推建安文學,詩、賦、散文、文論,詩歌創作與文學批評的成就突出。鍾嶸評曹丕寫男女離愁別恨,情感纏綿委婉,語言秀麗,列為詩品「中品」燕歌行:現存最早七言詩成熟之作

。開創文學批評風氣。 典故:煮豆燃萁

曹丕散文

1.自序身世之聞:自然生動活潑

2.書札之文:親切 例如:與朝歌令吳質書

3.專門論文之作

4.史論文章

※班固 詠史詩是五言古詩成熟代表作

 

曹操孟德,小字阿瞞,掃北方軍閥,漢獻帝任丞相,封為魏王。諡號武,曹丕篡漢後,追尊為魏武帝。與曹植、丕提倡文學,促成建安文學興盛繁榮。詩歌蒼勁悲涼。鍾嶸詩品列為下品。典故:望梅止渴、代人捉刀。作品:苦寒行、短歌行、蒿里行、觀蒼海……

 

曹植子建 曹操四子,少有大志,受曹丕、睿父子壓抑,晚年封於陳,死後諡思,世稱陳思王。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五言成就最大,體現建安風骨,鍾嶸譽為建安之傑。曹丕稱帝為界,前期情調樂觀開朗,後期轉為沉鬱悲壯

鍾嶸《詩品》列為「上品」。典故:七步成詩、才高八斗。作品:洛神賦、白馬篇、送應氏、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野田黃雀行……

 

 

 

※中國史上並稱

漢賦四大家

西漢:司馬相如、揚雄 東漢:班固、張衡

三曹

漢、魏曹操、曹丕、曹植為父子關係,政治地位提倡文學取得創作成果,成就為詩歌。

建安七子

東漢獻帝建安,曹操父子為中心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首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文學成就和特色差別大,以王粲兼長詩賦成就最大,劉勰譽「七子之冠冕」。同居鄴城,故也稱鄴下七子

竹林七賢

曹魏末年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當魏晉之際政治衝突激烈的時代,崇尚老莊思想,寄情詩酒,「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文學成就較大。

初唐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貢獻擺脫六朝沿襲下來的綺靡浮豔文風,開創唐詩的新局,以王勃最為出色。

詩家三李

李白、李賀、李商隱。詩風浪漫想像,且仕途坎坷。

詞家三李

李白、李煜、李清照李白今存最早的詞作二首,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李煜(詞帝)、李清照又並稱「詞中二李」,均為婉約詞家代表。

唐宋八大家

唐宋創作古文成就非凡名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脩、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明代茅坤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作品得名。韓愈、柳宗元、歐陽脩為唐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餘都是在歐陽脩直接、間接培養、鼓勵造就。

三蘇

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關係並稱,蘇洵稱「老蘇」,蘇軾為「大蘇」,蘇轍為「小蘇」

北宋四大詩人

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北宋詩人代表,風格各異,蘇軾與黃庭堅師生關係,並稱「蘇黃」

南宋四大詩人

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以詩齊名,受江西詩派影響,有所突破創新為人推崇,使詩壇得以「中興」,因此也稱作「中興四大詩人」。

 

元曲四大家

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曲」指戲曲,非散曲。四人所作雜劇數量或水準關漢卿第一。

前後七子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明代復古派代表以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等人為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臺閣體,模擬前朝詩文成就有限。

公安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祖籍湖北公安,晚明性靈派代表。重視通俗文學,提倡小品文,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擬古。以袁宏道成就最高,下啟竟陵派

桐城三祖

方苞、劉大櫆、姚鼐。祖籍安徽桐城,風格典雅凝鍊、法度嚴謹,講究義法。方苞首倡,姚鼐集大成。興起清代古文運動,領導清代文壇直至清末,下啟陽湖、湘鄉等支派。

課文

第一段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說明傅毅文章不知剪裁不夠精煉

俚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引用俚語說明文人只看自己優點,看不到自己缺陷近目不見睫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敝帚自珍:珍視自己事物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

(ㄐㄧˋ)

(ㄌㄨˋ)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自認成就非凡

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自知之人才能避免主觀文評正確態度、君子

段旨:說明寫作動機在建立公正客觀的批評態度

第二段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說明孔融文章氣勢,飛揚橫逸文詞暢達,但是不擅說理欠缺莊重

段旨:作者秉持審己以度人的觀點,示範客觀全面的評論呼應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第三段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常人評文往往隨身附和缺乏真知灼見

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呼應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各種不同文體的風格要求

段旨:將文章分為四科(八體)具四種風格,強調不同要求及特色屬文體論

 

第四段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作家才氣性格決定文章風格如文如其人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舉音樂為例說明表現優劣取決於先天素質

段旨:說明文章風格和才性的關係,強調天賦重要屬文氣論(先天)

第五段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提高文學與經學地位平等,文學不再成為經學附庸地位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說明文章為不朽之盛事的原因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有志立言者,不論何種環境都不會放棄著述立言

賤→轉品,輕視

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今之文人多因外在境遇而荒廢著述,與古代受刑人形成對比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感概有志之土老大無成,意同「君子寂沒世而名不稱焉,感慨有志之土老大無成」

段旨:將文學提高到與工業並立鼓舞文學的發展,表現建安時代,作家的創作自覺

arrow
arrow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