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選

▲法家流派思想

1.名詞:「法家」元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2.思想:班固漢書藝文志將法家「出於理官」(司法官)「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3.先驅:春秋管仲、子產生戰國李悝著法經思想,影響商鞅韓非

4.戰國法家強調「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1前期 法 商鞅 術 申不害 勢 慎到

2後期 李斯、韓非(集大成者)

5.著作:商君書、韓非子、法經、慎子、申子

 

作者:韓非 戰國 口吃不擅辯論,但長於著述,發憤著書

◎李斯1.戰國楚人2.廢封建行郡縣3.統一全國文字、貨幣4.諫逐客書

韓非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子,思想儒家轉為法家

法家 主張君主應以權術、威勢制人,嚴刑峻法治國

文章議論酣暢、舉證豐富、論事深刻

後人輯有韓非子

清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法術勢

1.:1重賞嚴罰2主張法治及人治3特色:統一嚴峻公平合理執法要信

2.:1權術是君王駕馭臣僚的方式2君王對臣下要高深莫測不可表現真實感情

3.:君主必須有無上權威

▲韓非子散文特色

1.與孟子莊子荀子齊名2.善歸納自問自答長於說理邏輯嚴密

3.情感激越文勢鋒利4.寓言故事文學意味濃厚

 

發憤著書:

1.孤憤說明廉直的法術之土和權臣不能相容的原因和實況

2.五蠹:主張消除五種類型的人1學者(儒家)2言談者(縱橫家)3.帶劍者(遊俠)

4患御者(逃避勞役的人)5工商之民

3.內外儲說

4.說林:匯集巨觀說意涵的故事

5.說難:遊說君王的種種困難

 

諸子起源

背景:

1.東周封建結構解體,孔子首開私塾和諸侯爭霸 形成布衣卿相

2.開啟百家爭鳴

流派定名

1.莊子.天下 諸子學派 荀子.非十二子:推崇孔子

2.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提出陰陽墨名法道六家之分,推崇道家,認為有個家之長

3.劉歆《七略》採司馬談之說,再分縱橫、雜、農、小說。

九流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不死之道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藉燕王提醒人君應明察事理

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拆穿客不能避免自己死亡,卻要教人不死的荒謬

透過長生術拆穿客的真面目及諷刺燕王的無知

呼應理想:聽言應講求實用

結構:1.藉事說理2.前半敘事,後半說明

人物:燕王糊塗荒謬,難辨是非

鄭人買履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墨守成規=抱殘守缺=食古不化=膠柱鼓瑟=刻舟求劍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多此一舉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鄭人不知變通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說明鄭人固執不通,捨本逐末2.諷刺主張法先,王卻不知順應時事的儒家

透過旁人與鄭人的對話,襯托鄭人拘泥成規不知變通的愚昧

呼應理想:國事不可效法先王

結構:藉事寓理,並未直接說理

人物:拘泥成規,不知變通

公儀休相魯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說明獲得別人好處礙於情面凡事不能秉公處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強調法治認為為官清廉自守不接受餽贈

透過對話用正反兩面的推演論述為官因清廉

呼應理想:嚴明法制足以圖強

結構:1.藉事說理2.先敘事再藉人物對話說理,最後評述

 

 

韓非

柳宗元

劉基

戰國

韓非子

三戒、(ㄆㄧˊ)說、(ㄈㄨˋ)(ㄅㄢˇ)

郁離子

哲理寓言

諷刺寓言

詼諧寓言

1.時代特色為文章的一部分

2.闡述哲理及政治主張

1.寓言 獨立擬訂篇名

始於此時

2.柳宗元開闢新領域

1.漸趨成熟的寓言時期

2.出現寓言專集

取材歷史或現實,構思精巧、析理細膩、語言幽默,具耐人尋味、警醒世人哲學智慧與藝術效果

繼承先秦諸子散文傳統

,創新、寓言短小警策

善用擬人化動物形象,諷刺社會亂象或人性缺失

郁離子為主要人物,作為寓言中角色或評論者

大多託古人古事反映元末社會現實,表述作者政治主張、哲學觀點

arrow
arrow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