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古文:三代、兩漢散文,為與唐代稱為「時文」的駢文相對
背景:魏晉後,文章華麗對偶,形成駢體→唐代,駢文對平仄、對仗要求嚴格,漸入末流內容空洞、文風柔靡浮豔
唐代:初唐陳子昂、李華、柳冕…古文運動先驅。中唐韓愈、柳宗元提倡,先秦兩漢之文為典範,古文樸實無華與蘊涵教化。繼起有李翱、李漢、皇甫湜…晚唐五代駢文復興,古文中衰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宋代:北宋歐陽修領導文壇,主張明道致用,尊崇韓愈文章古文聲勢大振。曾鞏
、王安石、三蘇繼起,古文始為文章之正宗,古文運動至此可謂完全成功。
元代: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宋濂、唐順之、歸有光…
清代:
1.桐城派: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嚴標義法,為文宗左傳、史記義法,上承唐宋古文八大家
2.陽湖派:張惠言、惲敬,古文取法先秦
3.湘鄉派:曾國藩及其弟子等擴大桐城派門戶,中興古文之功
唐代古文運動
背景:初唐文風上承魏晉,駢文盛行,形式傾向唯美,文風柔靡,內容空洞,先驅陳子昂、李華、柳冕…
主張:1.思想上愛好古道、弘揚儒家學說2.表現上:語言質樸、形式自由散文代替華而不實駢文
發展:
1.中唐韓愈、柳宗元提倡,除理論指導、作品實踐,形成規模大的文學浪潮
2.提拔李翱、李漢、皇甫湜…
3.晚唐李商隱、杜牧創作優美駢文,風潮再起,但古文運動並未成功
影響:
1.北宋歐陽修尊崇韓愈文章,曾鞏、王安石、三蘇繼起,古文為散文正宗
2.文學實用,創造有個性、豐富多彩散文風格
3.企圖文以載道復興儒學,降低文學獨立價值
韓愈
成就:韓愈、柳宗元目標明確,有理論指導,又有創作作品實踐,古文壓倒駢文取得優勢
文學主張:
1.文以貫道,破駢為散:排斥佛老,宣揚儒家道統為己任,主張先秦兩和散文,取代華麗工整內容空泛、言不及義六朝駢文,恢復質樸自然、言之有物
2.陳言務去,詞必己出:古人學道為文,強調「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講究語言創新與個人風格塑造
3.根茂實遂,氣盛言宜:重視作家道德修養,言辭文章是德行的外部表現。德行深厚,寫作自然無往不利
4.不平則鳴,文窮益工:文學產生是來自內心不吐不快真實情感,遭遇困頓時心中情感真誠強烈,寫出來文章自然愈發精妙
貢獻:散文不拘於政論、文論,用在記、序、書信、碑誌…,吸取辭賦駢文表現手法,對散文語言結構徹底革新
韓愈生平
時代:中唐 字號:退之,諡號文 世稱:韓文公、韓昌黎、韓吏部
經歷:仕途坎坷,正直敢言,宣揚儒道,驅逐鱷魚、釋放奴婢、振興文教
文學成就:唐代古文運動領袖。〈祭十二郎文〉與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並稱中國三大抒情文
詩歌創作擅長以文為詩,屬於奇險怪誕派
作品:後人輯 昌黎先生集
相關評論:蘇軾: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韓潮蘇海
|
古文 |
駢文 |
別名 |
散文 |
四六文(起於李商隱) |
起源 |
尚書為散文之祖 |
李斯 諫逐客書為駢文初祖 東漢盛行 |
時代 |
盛於唐宋,迄今仍盛行 |
盛於六潮,今仍有之 |
特色 |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非韻文) |
價值 |
實用教化功能 |
文學修辭之美 |
代表作家 |
唐宋:唐宋古文八大家 明:唐宋派(歸有光)、公安派(三袁) 清代:桐城派(方苞)湘鄉派(曾國藩) |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李商隱 清代:汪中… |
論辯類古文
作用:議論或說理
特色:簡練、邏輯嚴密、理論充分、說服力
論 |
論斷事理,論政、史、學、文。 |
曹丕 典論論文 蘇洵 六國論 |
辯 |
辯駁,辯論性質 |
韓愈 諱辯 柳宗元 桐葉封弟辯 |
議 |
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奏議、私議 |
柳宗元 駁復仇議 |
原 |
推論事理本原 |
韓愈 原道、原毀 |
解 |
進行解說 |
韓愈 進學解 |
說 |
重在說明,行文自由 |
韓愈 師說、雜說 |
唐宋古文八大家
源起於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唐代
韓愈
1.字退之,是稱韓文公、韓昌黎。諡號文。以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
2.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讚「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以「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定位
名篇:師說、送董邵南序
柳宗元
1.字子厚,稱柳河東、柳柳州
2.join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貶為永州
3.與韓愈並稱「韓柳」
4.山水遊記和寓言作品成就最高
名篇:永州八記
宋代
歐陽脩
1.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2.尊崇韓愈文章,主張明道致用,反對浮靡文風,北宋古文運動領袖
3.積極提拔後進,如三蘇、曾鞏、王安石皆受提攜
名篇:醉翁亭記
蘇洵
1.字明允
2.以史論、策論見長,文風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名篇:六國論
蘇軾
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2.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人格體悟成熟,作品高曠飄逸
3.文縱橫恣肆,議論英發。蘇軾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4.蘇軾、蘇洵、蘇轍合稱三蘇
名篇:赤壁賦
蘇轍
1.字子由,號穎濱遺老
2.文章平穩,語言樸實淡雅。蘇軾推許「體氣高妙,吾所不及」宋史稱他「論事精確,修辭謹嚴」
名篇:黃州快哉亭記
王安石
1.字介甫,號半山,世稱王荊公
2.推行熙寧變法,由於操之過急,所用非人,終歸失敗
3.散文簡潔明快,邏輯嚴密,樸素凝鍊之美
名篇:傷仲永、遊褒禪山記
曾鞏
1.字子固
2.講究布局章法,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為初學古文者的入門典範,受明清古文家推崇
3.與歐陽脩文風近,主張先道德後文章,並稱歐曾
名篇:墨池記
詠韓愈
佛骨、嶺海、鱷魚徒去、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至今百世師之、韓潮、起文章八代衰、朝奏九重、夕貶潮陽、江山姓氏
六經簡述
詩 |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分15國風、2雅、3頌,共310篇 |
《詩》三百、三百篇 |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
書 |
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屬上古史 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中國散文之祖 |
尚書 |
十三經注疏 |
禮 |
古代禮儀,共17篇 |
儀禮、士禮 |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
樂 |
只有名無實體,入漢亡佚 |
|
|
易 |
八卦補充闡釋,寫成《十翼》哲學之疏 |
周易 |
十三經注疏 |
春秋 |
經孔子編訂刪修魯國歷史,採編年記事 |
|
春秋左氏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
第一二段為正面立論
第一段
說明師的功能→傳道、解惑、授業 敘述語氣:肯定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從師的必要性
第二段
提出擇師標準→聞道先後、存道與否 敘述語氣:陳述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釐清世俗以年齡、地位為從師標準之謬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求師是為了求道
第三、四段 反面對比
第三段
聖人—眾人(古今縱比) 敘述語氣:測度
正:聖人天資高→從師 反:眾人天資低→不從師
是故聖益聖,愚亦愚→恥學於師的後果
第四段
士大夫為子擇師—己身恥學於師(自身比對)
正: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反: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敘述語氣:陳述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士大夫行為矛盾
第五段
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反: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敘述語氣:感嘆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社會階層橫向比較,質疑士大夫師道觀
總結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敘述語氣:陳述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提倡能者為師、相互學習觀念
記敘
敘述語氣:勉勵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呼應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希望重振師道
文眼: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寫作特色:
1.善用正反對比舉例說明,論點更透徹
2.文字以散句為主,插排偶句式,使文章節奏整齊流暢
3.論點獨到深刻,批判當代士大夫不從師之謬,闡明從師學習
4.韓愈 文以載道,以文為教的衛道精神
留言列表